其實錯得離譜!
在氣密窗普及、空間隔間複雜的現代居家環境中,「開窗」≠「通風」!沒有形成空氣對流路徑,只是讓悶空氣換成了另一股靜止空氣,塵蟎、霉菌、異味、濕氣還是在原地打轉。
這篇文章會帶你了解:
為什麼開窗不一定有通風效果?
哪些室內空間最需要空氣對流?
正確的通風方式怎麼做?
常見的通風錯誤觀念與解法
不通風對健康的潛在影響
我們先來釐清幾個觀念:
真正的「通風」=空氣進得來,也出得去,才能有效排出髒空氣、濕氣與污染物。
有些地方,即使不明顯悶熱,也可能因通風不良而積聚污染源,導致霉味、細菌孳生或人體不適。以下是高風險地區解析:
烹煮時產生的油煙、異味與水氣若未及時排出,容易黏附牆面、變成頑固油垢。
若僅靠抽油煙機,仍無法排走「整體熱空氣」。
✅ 建議:
烹飪時開窗+開抽風扇
每週擦拭抽油煙機附近牆面,避免油煙累積
長期潮濕、空間狹小,是黴菌、塵蟎最愛的滋生環境。
尤其台灣夏季高濕,沒有良好對流就會出現「地板不乾、牆壁有霉點」。
✅ 建議:
洗澡後打開對角窗+啟動抽風扇15~30分鐘
每週清理排水孔,避免阻塞
人在睡眠時呼出的二氧化碳、體味、濕氣會累積在密閉空間。
清晨起床感覺「悶悶的、喉嚨乾」,可能不是空氣乾燥,而是空氣污濁。
✅ 建議:
睡前或起床後開窗10~15分鐘進行對流
避免床邊擺放太多雜物,增加空氣阻力
沒有窗的空間更要靠環境空氣流動間接通風。
尤其封閉儲物間,濕氣容易累積在布料、紙箱或木板間。
✅ 建議:
放置除濕包+定期打開櫃門換氣
搭配小型循環扇幫助空氣流動
根據環保署室內空氣品質報告,不通風的空間會有以下潛在危害:
長期暴露於高濃度CO₂,影響專注力與睡眠品質
空氣中細菌、病毒、塵蟎糞便不易排出,過敏反覆發作
室內濕度高於70%,黴菌容易繁殖並影響呼吸系統
油煙與揮發性有機物累積,可能對孩童或長輩造成慢性傷害
「開窗≠通風」這句話,其實是提醒我們——看起來在呼吸的空間,其實可能是在悶燒。
如果你:
常感覺室內悶熱潮濕卻沒霉味來源
常有過敏反應找不到原因
明明清潔做很多但仍感覺空氣不好