裝潢後的清潔,常常是屋主與設計師最容易忽略卻最容易踩雷的最後一步。當你歷經數週甚至數月的裝潢、完工、選材與監工後,最後一道關卡──「一次性裝潢清潔」,往往決定了整體空間呈現的質感與客戶滿意度。
但現實是:不是每個人都能花得起高價請知名清潔團隊,也並非每間公司都有完整的預算編列「專業收尾清潔」。那麼,當預算有限時,我們該如何在「價格」與「品質」之間找到平衡點?這篇文章將帶你從選擇策略、評估要點到價格比較,一次掌握裝潢後清潔的高 CP 值選擇方式。
許多人以為裝潢完只要自己掃掃拖拖就能入住,甚至抱著「省點錢」的心態就地處理。但你是否曾遇過以下狀況?
地板總是踩起來灰灰的,怎麼拖都不乾淨?
系統櫃裡面還有木屑粉塵?
馬桶水垢、鏡面水痕還留著施工痕跡?
開關面板、冷氣出風口上還有灰塵堆積?
其實,裝潢後的環境不只是「髒」那麼簡單,而是處在「建材粉塵混合油漬膠痕」的複雜狀態。這些細節若未處理到位,不僅影響空間觀感,還會對後續家具進場與家人健康造成潛在風險。
在市場上,裝潢後清潔價格落差很大。從一坪500元到一坪1500元以上的報價都有。當我們預算有限,第一個想法往往是找最便宜的,但這裡有三個真實案例要提醒你:
清潔公司臨時找打工人員,未經訓練,使用錯誤藥劑導致地板發白刮傷。
未使用乾濕分離工具,將裝潢粉塵與水混在一起,拖完地反而更髒。
施工用膠痕、水泥屑未處理,屋主入住後才發現需要再找別人補清。
所以,預算有限≠隨便找人做,而是應該「找對懂專業、願配合、收費透明」的清潔夥伴。
1. 看報價細節,而不是只看總價
不要只看一坪多少錢,要問清楚:
是否包含玻璃、系統櫃、磁磚、馬桶等特殊部位清潔?
是否含清潔用品、車馬費?
是否可配合特定時間進場(如設計師驗收前)?
2. 查評價與案例
小公司不是不能選,而是要有信得過的口碑。你可以透過以下方式確認:
是否有FB或Google商家評價?
是否提供施工前後照片?
是否曾配合過設計公司或建商?
3. 看團隊裝備是否齊全
專業清潔不靠「雙手與抹布」,而是靠正確工具:
是否有高處工具、伸縮桿、無痕刮刀?
是否有針對矽利康、膠痕、粉塵的專用藥劑與處理流程?
4. 選擇願意配合討論、報價彈性高的團隊
有些公司願意依照預算調整工作範圍:
例如只做窗戶玻璃與地板清潔,其餘自行處理
或者分兩次進場、按空間區域拆分費用
這種配合度高的團隊,往往比開高價卻制式服務的公司更有價值。
若真的預算緊縮,建議將下列高技術需求交給專業處理:
✓ 系統櫃內部/玻璃窗與軌道/落塵粉/空調出風口
✓ 廚房油污/水泥粉痕/浴室鏡面與排水孔/膠痕與矽利康處理
而以下區域可視情況自行清理或延後:
✕ 地面掃拖(若你有掃地機器人)
✕ 門片擦拭
✕ 插座、燈具表面擦拭(但要小心濕布觸電)
這樣分工能讓你保有整體品質,又不會預算爆表。
我們了解,有些客戶是第一次裝潢入住、有些設計師是小型工作室,預算上並不寬裕。因此,我們在服務設計上就已經內建「高 CP 值」邏輯:
免費初步線上評估與報價
可彈性依據坪數與空間功能調整作業範圍
擁有經驗豐富且完整訓練的清潔師團隊
使用安全不傷材的清潔藥劑與設備
與多間設計公司長期配合,具備良好交屋流程經驗
我們不追求做最多,而是做好每一場清潔,讓你的作品與新家都能用乾淨亮眼的狀態完美收尾。
裝潢收尾的清潔,不該是最後才急忙處理的一步,更不該被「便宜」所綁架。透過聰明評估、彈性選擇、懂得溝通,你一樣能在預算有限的情況下,選到既專業又負擔得起的清潔夥伴。讓「一次性清潔」真正做到「一次完成」,你也能安心驗收、放心入住。